底床的厚度 一般濾床而言,以可以充分供應底床水流流通的厚度為準, 太厚則怕有產生過度厭氧(anaerobic)的疑慮, 若以矽砂加上抽水馬達運轉舉例,參考厚度可以在4~5公分左右。
若是使用較輕的顆粒土,則可增加厚度至5~7公分,但前提是顆粒土未粉化狀態前。 基本上顆粒較輕或是顆粒間孔隙越大就可以越增加底床厚度來增加過濾菌的著床面積, 但殘餘餵食餌料或蝦隻的排泄物就越容易掉落縫隙中阻塞水流與氧氣的流通。 因此以上數據為參考值,個人可依底床使用的動力抽水力或底床材質的選擇等因素加以調整。
在一段相當的飼養期間後,不管是天然底砂或顆粒黑土,因為餵食的關係與顆粒上的粉化作用, 會導致底床中的有機物開始沉積與粉化堵塞, 尤其是針對未埋設底部過濾板的飼養系統,底床會開始逐漸發生兩種情形:
(1)運氣好的時候這些有機物若位於氧氣含量較低 (精確的說,若以ORP meter氧化還原電位計可測的數值約在+50到-180mV)的堵塞底床內, 有機沉積物的碳源正好成為脫氮細菌的「食物」;使得底床中產生脫氮反應(denit!ificatiop) 此時過量累積於水中的硝酸鹽會被還原成氮氣,正好達成淨化水質的目的, 減少過量硝酸鹽對敏感水晶蝦的緊迫,這與部分海水玩家常用的底床脫氮系統是如出一轍的。
(2)當然也有運氣不好的時候,而壞運總是特別多!當顆粒土繼續粉化、有機廢物繼續沉積時, 這時候底床不再是低溶氧狀態,而極可能變為零溶氧狀態 (精確的說,若以ORP meter氧化還原電位計可測的數值已低於-200mV), 尤其針對只使用打氣幫浦的氣舉式過濾板系統,這時可能幾乎已是打不出水的狀態, 底床將產生惡臭而有劇毒的硫化氫,水晶蝦當然是挨不過這等奇毒的,恐怕是全缸斃命!
所以若非武林高手切勿輕易嘗試危險動作,更何況所謂運氣好的狀況,還必須確認供應的碳源是正確而充分的。因此定期更換局部的顆粒土底床與維持底土的通透性,在水晶蝦飼養上是絕對必要的。 另外使用通透能力較強 ,例如具集中導流功能的底部過濾板,使氧化作用成為強勢底床反應, 而還原反應不易發生,都可以大幅減少悲劇的發生機率。
至於過量累積水中的硝酸鹽,可用換水、吸附硝酸鹽濾材或其他清除硝酸鹽方式來加以去除, 例如使用外加的硝酸鹽化除機等來解決、以目前的水族器材控管度而言,是比較安全而容易的方式。
底床對水質pH值(酸鹼度)的衝擊 事實上一般水族生物的養殖,如海水、水草或者是一般魚類底床所發生的生物或化學反應, pH值的變化短時間內是不容易對水質產生過大衝擊的,所以只要過濾系統正確運轉, 大部分生物都算容易飼養。這是因為大部分的水質系統中都存在著一個最大的穩定功臣—KH, 水族界常稱之為碳酸硬度,事實上以水族界常用來監測的測試劑,正確應稱之為總鹼度(total alkinity)。
不過這討論起來是另一項大課題。本篇討論以水族界常用的為準 (應為dKH dcutch carbonate hardness德制總硬度;沒辦法,德國人在這方面很強,已經沿用幾十年了)。 換句話說,KH可視為控制pH值變動的幕後黑手,KH值越高則pH值變化越小、水質越穩定。
不管在日本或台灣, 水晶蝦養殖一般都是採用極低KH值與酸性水質 pH6.XX的環境。由於KH值铰低,所以水中緩衝pH的能力很低, 這就是說水中pH值上升或下降的速度或程度會很快,不像一般具有緩衝力的魚缸穩定。
當底床沉積物逐漸累積,加上換水頻率很少的狀況時, 底床的微生物分解有機廢物時會消耗水中氧氣並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水中瞬間存續量日復一日逐漸增加, 所以水質會越來越酸。若水中KH值夠高時,pH值穩定性亦會增加,所以下降速度不會太快; 反過來在水瞐蝦常用的養殖環境條件中,對水晶蝦而言就是一項考驗,體質強健者則安然度過, 其餘「欠訓練」的蝦子恐怕要各憑天命了!當然影響水中pH變化的還有許多因素,但是萬變不離其宗, 若KH值極低時,急遽酸降(acid drop)的情形就很難避免。
在筆者所蒐集的水晶蝦養殖資料中,pH值有從7.5到4.8的極大落差, 但其實蝦子也都適應正常,甚至有許多是白黑分明、濃白豔紅並加抱卵生子。 逐漸適應水質的變化而加以馴化,其實水晶蝦可以生存在不同的環境。
但若因為酸降過快,容易招致危險。一個底床所造成的水質化學變化,隨著條件的不同, 可能很大也可能沒感覺,所以要避免不良底床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日常除維持底床的清潔防止過多廢物累積,並謹慎換水之外,底部過濾板的埋設與選擇也是重要的考量。
玩家可選擇通透性較佳、集水力強大、抽水全面均勻而無死角的過濾底板, 如此飼養水晶蝦時可避免許多水質惡化風險。
|